清代連接淡水廳與噶瑪蘭廳的要道,原稱淡蘭道,今稱淡蘭古道。跑馬古道最早修建於清光緒年間,為聯絡台北至宜蘭的淡蘭便道。最早的淡蘭古道沿東最初由八堵折入雞籠(今基隆),循東北海岸過深澳,再往南越嶺至今瑞芳,登三貂嶺、嶐嶐嶺而進入頭城,後來改由較為好走的草嶺古道入蘭,但路途仍然遙遠。於是,在清光緒年間原住民逐漸被驅入深山後,就闢建了直接從石碇、坪林山區穿越入蘭的淡蘭便道,這條路從石碇到坪林,再經胡桶、三分子、碧湖到達石牌,之後沿猴洞溪谷入蘭。
跑馬古道又名陸軍路,共有南北兩個出入口,其中南出入口位於礁溪往五峰旗瀑布的五峰路中段附近,往上沿猴洞坑溪溪谷上行,過上新花園後可直抵石牌金面大觀石碑,即為北出入口,全長約7公里。
日治初期,由於日本陸軍取道此路穿越山區進入蘭陽平原,本地人因而稱為「陸軍路」。後來,居民上山砍伐林木,沿路以小樹幹鋪置成圓木枕,上托木馬搬運木材、貨物,故別稱「木馬路」。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因常有日本軍官騎馬巡弋,所以也有人稱之為「跑馬路」。此外,「跑馬路」另有一說,指此路是罪犯為躲避日本警察而逃跑的路。可能因為跑馬路比較具有傳奇色彩和想像空間,近年來「跑馬古道」就成了這條路的流行稱呼。